说起戏曲,那绝对是陕西合阳老一辈人的最爱。小编此言一出,有人便会迟疑的问到,何出此言呢?在60、70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经济水平都相对较为落后,再加之其他的各种因素,人们除了劳动之余的娱乐项目又少之又少,不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这么高,各种物质资源较为丰富。想看什么看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在那个年代,要是能看上一场戏,那真是一种享受,人们的心里比吃上什么美味还滋润。戏台下的戏迷们合阳人爱看戏陕西的戏曲人们称之为秦腔,或者叫乱弹,也有叫恍恍的一种说法。在陕西合阳地区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时候喜欢哼着戏曲,闲暇的时候吼着秦腔。也有一些能人不但能自编词也能编曲,自己唱自己的,十分陶醉。合阳人爱看戏,特别是对于老一辈人来讲,戏曲,秦腔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他们,所以对于他们来讲,要是让不吃不喝去看戏,都愿意,即便是在地里劳累辛苦了一天,一到晚上,一听说哪里有戏曲演出,那绝对的精神抖擞,十里八乡的都要赶着去看戏去。戏台下的戏迷们不喜绵软爱秦腔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合阳的男人对软绵绵的流行歌曲及线戏秦腔之外的任何剧种均丝毫没有兴趣,唯独对于秦腔,那是情有独钟。在合阳地区我们很难找到合阳民歌的影子,但是能听到也能看到有线戏,有秦腔。一旦线戏秦腔唱起来,汉子们便立刻如痴如醉,干活的丢下了手里的农活,走路的停止了脚步,生气的也暂时打住,待听完戏后再接着生气,睡梦中的也会一骨碌爬起来,随着线戏秦腔的节拍,摇头晃脑,脑袋一伸一缩的,附和着优美动听的节奏,即便你叫他十声八声也不应你,仿佛被勾去了魂魄。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线戏秦腔的剧种、角色、曲牌、唱腔及演员都了如指掌,而且张口还就能唱起来,水平一点儿也不比专业剧团的差。戏台子下的戏迷们“黑头”合阳汉子们最爱唱的就是“黑头”,这属于秦腔花旦里的一种,由于脸上涂成黑色而得名,比如包公这类角色。戏台子下的戏迷们“黑头”唱戏的特点是必须运足丹田之气,然后忽然间歇斯底里的发泄出来,直唱的天摇地动,声嘶力竭,尘土哗哗震落,方圆二三里地都能听得见。电视剧《上门女婿》中就有演员张丰毅唱戏的一段,只见气运丹田唱秦腔,将合阳人吼秦腔的形象表演地淋漓尽致。难怪一些外地人,一见到合阳汉子唱“黑头”,就赶快先将耳朵捂上。不过这要是在半夜三更,走在荒郊野外上,如果大老远听到“黑头”的吼唱声,保证你一点也不会感到害怕的。戏曲表演秦腔,吼出来的是热情与豪迈秦腔是陕西人的特有戏种,但是到了合阳这儿,合阳人用淳朴的嗓音将秦腔的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用关中男人特有的粗犷豪迈将其展现给世人。秦腔的曲词中大多数都是教人从善向善的,演员们通过戏曲表演的形式,将一些小故事大道理讲给人们听,以劝解人们弃恶从善,弘扬社会新风正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普及,青年一代都热衷于游戏追网剧,戏台下面坐着的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他们仍然热爱一直陪伴他们的秦腔戏曲,仍然对其情有独钟。在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的那个年代,那段岁月里,秦腔戏曲,是那艰苦岁月里人们所能眼及耳闻的文化娱乐,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也记录着那些艰苦创业的艰难岁月。乐观积极向上的合阳人,用发自内心的热情高吼着流传在这黄土大地上的秦腔,一声声一句句都是对这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更是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催人奋进的战斗号角。秦腔,吼出来的是合阳人的豪情万丈,吼出来的是合阳人的淳朴豪爽,吼出来的是合阳人的生生不息。戏曲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全方位的去思考去传承,不能让戏台下一直坐着的都是老一辈人,我们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让其传承继续发扬戏曲精髓,让娃娃们接着唱下去。让宝贵的历史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秦腔戏曲的无限魅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5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