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药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对于每一座城市而言,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戏曲社团或剧场。而这个社团或剧场也常常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和场中的人来人往。直到有一天因城市发展规划,它才会悄悄地离开人们的视野。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喜欢看戏、听戏。如果翻看历史渊源,有关戏曲的历史最早地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傩戏”,到隋唐时期戏曲开始逐渐的成为一种有形式的戏剧艺术,而到了明清时期戏曲则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欣赏戏曲节目成为了各地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娱活动。当然因人文因素的不同,我国整体上戏曲种类比较多样,但南北方也各有差异和特色,北方的戏曲通常比较粗犷豪放,例如秦腔、梆子戏等;南方的戏曲就如小桥流水般细腻婉转,例如越剧、黄梅戏等。秦腔有了戏曲就需要有对应的演出地方,“戏楼”应运而生。作为传统戏曲的演出地,中国古代的戏楼种类繁多而且各有特色,从民间百姓的村庄到城市中的勾栏瓦肆和官员府邸以及皇家内院都有着不同形制和规格的戏楼。虽然经过历史的演变,但戏楼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深深地扎根于普通老百姓的心中,现在在农村过庙会时依然会有搭建戏台的风俗。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传统的戏楼开始以城市戏曲剧院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今天我们要在这里说到的便是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院的西安“易俗社”。戏楼易俗社原名为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这里培养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秦腔大家。因而在具体讲易俗社前,我们先简单地聊一下秦腔。在西北五省,大多数人尤其是长辈们都对秦腔有一种源于骨子的热爱,毕竟秦腔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在秦朝之时就已经开始发展流传,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秦腔班社。在内容上多以历史事件和民间故事为基础进行延伸,通常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另外秦腔的特色不同于其他戏曲叫做唱戏,更多地人将其称之为“吼秦腔”因其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发音方面四声较多,而且作为北方人“吼”更能体现出当地豪爽的风土人情。现在因为互联网及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秦腔与年轻人的距离有所疏远,但是在陕西咸阳、周至、户县等地方依旧有热爱秦腔的人士成立起剧团共同演出交流。易俗社易俗社是一群对戏曲充满热爱的社会知名人士在孙仁玉先生的带领下于年7月1日创办。孙仁玉先生出身贫寒,十六岁时便成为了私塾教师,在人生早期一直以国家发展为己任。年孙先生在陕西省修史局工作,经常与李同轩等人探讨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方法。后来他们把方向投在了戏曲上,因陕西地区人人都爱秦腔,于是他们设想通过组建新的社区剧团,编写新的戏曲剧本,通过广大民众喜爱的秦腔演出形式来达到改良社会思想,移风易俗的目标。同年,在上百位社会名人的支持下陕西易俗伶学社在西安土地庙什字街挂牌成立,并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社团思想。社团成立后,孙仁玉先生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热夏都忘不了对新戏的研究,据统计其共编写了多部戏,其中包含36本大戏,《将相和》《火牛阵》《柜中缘》等深受三秦人的喜欢,而且许多剧目还被其他戏种参考,成为常演剧目。孙仁玉先生对易俗社的贡献是巨大的,从社团成立到戏曲内容以及人才的培养他都是数一数二的。孙仁玉我们提到过易俗社并非只是一个单一的秦腔戏曲社团,它自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有着自己的目标。“辅助社会教育”是其中之一,通过秦腔演出这一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新思想,改变旧观念是易俗社成立的初衷之一。那么如何通过秦腔来实现社会教育呢?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戏曲内容入手。孙仁玉先生曾经写了一出戏叫做《镇台念书》,戏中的主要内容是武夫张茂做了高官,但是他不识文字,常常依赖自己的夫人李翠仙处理公务。为了方便处理事情,张茂便拜自己的妻子为师傅,学习读书写字。有一次,张茂因心情不好学习不用心,夫人便对他进行了处罚。张茂觉得作为男子,丢了脸面便生气了,二人因此闹成僵局。此时又恰逢有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张茂没有办法,只好向夫人赔礼认错,寻求帮助。这出戏剧情虽然简单,但是其内在方面传达的却是新的思想与风尚。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存在关系,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在生活和学习中女子也能够成为他人的师父,去教授别人知识。而作为男子应该放下传统思想中的脸面问题,要有不懂就问的意识。年之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正是需要这种社会思想的时候。易俗社除了演出,易俗社还会招收学生来进行秦腔方面的系统学习,以此来培养秦腔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秦腔教育上易俗社倡导的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即每一个热爱秦腔的人都能够有进入易俗社学习的机会。秦腔名家刘箴俗,家境贫寒,自幼丧母,初到易俗社报名时衣衫褴褛,灰头土脸,门口负责接收的人见状便做出拒绝接收入学的决定。还好碰到孙仁玉先生,他认为刘箴俗是秦腔旦角人才,便准其入学。在社中他努力学习技艺,在后来的汉口演出中得到很高的评价,很多文人还在报纸上直接发文赞美。而且后来其在戏曲界得到了与梅兰芳、欧阳予倩形成了“南欧、北梅、西刘”的局面。易俗社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身而否定他对学习秦腔的热爱,后来我们熟悉的名家刘毓中、王天民、孟遏云、肖若兰等众多秦腔名家都是这里的学子。秦腔名家刘箴俗易俗社作为秦腔社团,在秦腔戏的推广宣传上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成为了最早的国营剧团,开始面向大众进行秦腔演出。期间易俗社也多次前往首都进行汇报演出,扎实的唱腔,充实的内容使其每一场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是建国十周年,易俗社前往北京进行献礼演出,首场《三滴血》便出现了观众爆满的情况。之后又进行了多达十三省的巡演,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大城市的百姓都领略到了陕西秦腔文化的魅力。就连我国著名的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都说:“中国各处的剧团还很少能和陕西易俗社比的呢”。秦腔作为活化石,而易俗社作为一个秦腔剧团成功地将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推向了全国,将西北地区的秦腔文化发扬光大。古调独弹西北人热爱秦腔,广袤的黄土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在生活的空闲中吼一嗓子秦腔,将西北人的豪爽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这秦腔就是这秦地人最好的代表与象征。易俗社从年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社会教育,传承秦腔的伟大使命。就连文坛先驱鲁迅先生也曾在易俗社与秦腔结下了缘分。年7月7日鲁迅先生应邀前来西安进行讲学,在期间他曾连着三天在易俗社欣赏秦腔,他被这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戏剧深深所吸引。在离开西安前他为易俗社特意写下了“古调独谈”四个字。如今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易俗社以及秦腔在戏曲领域独有的象征。一百多年过去了,西安易俗社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传递了新的社会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秦腔人才,让这代表秦人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即使如今易俗社地区也要面临城市发展改造的变化,但这座古老的剧场或社团精神将永久存在,它也将带着几代人的秦腔记忆永远地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603.html |